chinalubricant(微信號) | 官方微博 | 網站首頁 | 幫助 |
當前位置: 首頁 資訊 業(yè)界風云 正文
關注我們:

十年納克:合成潤滑油國產化之路

2025論壇
打印 RSS
字號:T|T
摘要:納克是一家研發(fā)、生產并銷售合成潤滑油的科技型企業(yè),2015年,建立了國內第一家合成烴基礎油工廠,首次將全合成潤滑油實現(xiàn)從原料到產品的國產化。與埃森克美孚一樣,成為同時擁有PAO(聚阿爾法烯烴)和烷基萘兩大合成技術的企業(yè)。

“你是不是瘋了!”

這是近十年里,吳躍迪聽到次數最多的一句話,每當他稱自己在研發(fā)合成基礎油的時候。

因為世界范圍內開發(fā)出同樣技術和產品的企業(yè),僅有埃森克美孚,而當時吳躍迪等人建立的企業(yè)納克,有二十多人,幾臺實驗設備和不足3000平米的場地。

納克是一家研發(fā)、生產并銷售合成潤滑油的科技型企業(yè),2015年,建立了國內第一家合成烴基礎油工廠,首次將全合成潤滑油實現(xiàn)從原料到產品的國產化。與埃森克美孚一樣,成為同時擁有PAO(聚阿爾法烯烴)和烷基萘兩大合成技術的企業(yè)。

PAO和烷基萘,是生產頂級汽車發(fā)動機油最理想的基礎油配合,能滿足發(fā)動機最苛刻的工況條件,在使用過程中,油品性能可以長期保持穩(wěn)定,從而極大延長汽車的換油周期。

這兩類油品的研發(fā)技術,最早出現(xiàn)在上世紀,尤其是PAO合成技術,一直為少數大型跨國公司所壟斷。國內僅有中石油、中石化等大型國企進行技術開發(fā),但由于原材料缺失和技術水平的原因,并未形成量產。

這一時期,吳躍迪從中石油企業(yè)跳槽,和劉中文、徐森三人共同建立了納克的母公司道普化學,做起了潤滑油貿易。

起步

“做了幾年貿易,盈利不錯,積累了一些資本”,吳躍迪回憶著,直到2003年,三人建立了納克,做潤滑油貿易加工。

2003年左右的潤滑油成品市場,行業(yè)需求旺盛,但技術、資金門檻較低,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(yè)介入,市場競爭激烈,出現(xiàn)無序現(xiàn)象。“我們決定轉型,自主開發(fā)基礎油”,吳躍迪稱。

同時劉中文告訴記者,“之前接觸過一些國外合成基礎油產品,特別是看到美孚一號使用的PAO(聚阿爾法烯烴),性能這么好,萌生了很大興趣”。劉中文來自中石化企業(yè),從事潤滑材料科研生產,同時是吳躍迪的大學同學。“不就是聚阿爾法烯烴嗎,咱們也開發(fā)一款,怎么樣?”話一出口,便得到團隊的一致贊同。

劉中文一拍腦袋,“投個一百萬,說干就干。”

2005年的納克團隊,引入了一項制備高粘度PAO合成技術的科研項目,由劉中文、洪顯忠負責,主管技術研發(fā),洪顯忠自2001年加入團隊,曾在中石化從事潤滑油產品技術開發(fā)和銷售。“我們投入了實驗室、科研設備以及實驗原料,并聯(lián)合一些學院技術人員,共同研發(fā)”,一身白大褂的洪顯忠,邊說邊在黑板上寫著化學式,“這項技術是創(chuàng)新型的,制備高粘度PAO的同時,可省略加氫工藝,而加氫是一種在安全性上投入極高化學工藝”。

然而,科研項目進行了三年,并未制備出達到國際水平的產品,“性能指標總是上不去”,洪顯忠講話的臉沒有表情,“這個時候,我們第一次聽到質疑的聲音”。

彎路

“你是不是瘋了!不加氫,可能嗎?”

2007年,吳躍迪向科委部門遞交項目材料時,坐在對面的專家們,一齊瞪大了眼睛。“我被問得啞口無言”,吳躍迪回想當時的情景,“但面對一項創(chuàng)新技術,專家也沒下定結論,因為沒人知道,究竟該怎么做。”

當時的PAO合成技術,雖然在部分國企中得到開發(fā),但對于新一代工藝技術研究,僅有國外企業(yè)獲得專利,國內仍是空白。

這時納克的研發(fā)費用已超過預算。“經常是買來材料,實驗室搗一搗,沒做出來,廢掉了,資金上,今天十萬、明天八萬。”

團隊研發(fā)又持續(xù)一年多,2008年,納克在一次實驗中制備出了符合性能指標的PAO合成基礎油。

“終于做成了,我們立即決定擴大生產”,于是,團隊建立了中試生產裝置,花費兩百多萬,同時由吳躍迪組織在上海召開新聞發(fā)布會,公布了產品。

“但回頭看那次實驗,其實是僥幸,而那場發(fā)布會,就是個笑話”,吳躍迪笑了,很高的聲音,青色的眼圈推著額上的皺紋,“產品一推出,客戶反饋非常差。”

“中國制造就是不行”。

“油品有問題,和美孚、殼牌的根本不一樣”。

吳躍迪重述著客戶的話,一些產品陸續(xù)被退貨。

另一邊的實驗室,中試裝置仍在生產著,劉中文帶著技術人員解決擴大產能環(huán)節(jié)的技術問題。

2008年底,納克在研發(fā)上累計投入超過一千萬,企業(yè)資產告急,團隊由此陷入壓力。

“老實說,成宿成宿睡不著覺,睜著眼睜到天亮”,劉中文圓瞪著眼,“項目是我提的,我管的,但掏的是大家腰包的錢,這時候放棄研發(fā)?錢已經燒了一千萬,不放棄?問題又找不出來”。

“感覺總有一點希望,但又做不出東西,不知道何時是個頭”,劉中文說著。

“回想專家對我們的質疑”,洪顯忠看著黑板,“我們盲目相信這項創(chuàng)新技術,真的可以省略加氫工藝?或許這種科研思路不對。”他的筆畫了個叉,在爬滿化學式的黑板上。

“錯了,根本就是個錯誤”。劉中文告訴記者,團隊在2009年放棄了這條技術路線,但沒有停止研發(fā)。

“我們一方面參考國外的專利,一方面將加氫重新加進工藝流程中”,劉中文和洪顯忠兩人,帶領技術團隊摸索正確的技術方向。

一年多后,研究有了眉目。

“這時才真正搞懂PAO技術,”劉中文眼睛又圓了些,“很慶幸,如果當時團隊有一個人跳出來,說不干了,可能就真的做不成了。”

正軌

杠啷啷、杠啷啷的聲音,這里并沒有一般化學實驗室的安靜。記者跟隨洪顯忠邁進納克的實驗室,兩個戴眼鏡的白大褂,蹲在一架巨大機器的腳下,聚精會神修理著,袖口挽在小臂,過會又被擼到了大臂。“這是做聚合實驗的裝置”,銀灰色的機身被透明玻璃罩包裹著,“氣體有毒,里面是密閉空間”。

洪顯忠指向另一邊,一架裝置占據了半間屋子,銀灰色的圓形反應器,交錯延伸的細細管道,“這就是加氫工藝裝置,是技術中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”,他依舊沒有表情的臉,“步入正軌后,我們便拆掉了原先那套中試裝置,投了一千萬,建了這臺新的。”

2010年后,PAO合成技術基本成熟,洪顯忠開始帶領部分技術人員進行油品規(guī)?;に囇芯?,“從實驗室到工廠,本身就是復雜的研究和開發(fā)過程,包括裝備改造,質量控制,性能檢測”,洪顯忠說著,“我們不會再犯以前的錯了,生產十批,就要保證是十批全是好的。”

與此同時,劉中文帶著另一隊技術人員開發(fā)烷基萘。“這就是美孚一號油品中的另一部分”,劉中文向記者表述他的看法,“烷基萘并不是合成潤滑油的必備配方,但與PAO混合效果很好,而且很經濟,尤其在中國。”

中國煤焦油產量豐富,而烷基萘的原材料萘,正來源于此。每年有大量萘原料被用于土木工程中的混凝土減水劑,價格很低。但對于在精細化學品的應用,尤其合成潤滑油,國內幾乎沒有人提出。學術上相關文獻較少,也沒有應用的企業(yè)。

納克是國內第一家提出做烷基萘的企業(yè)。

“烷基萘和PAO是同一個技術平臺的延伸”,劉中文告訴記者,“攻下了PAO技術后,團隊花費了兩百萬,很快完成了烷基萘的制備技術。”

2012年,納克同時掌握了PAO和烷基萘制備技術,成為國內首家。

企業(yè)并未對外公布技術,“想起08年那次教訓,團隊決定將精力集中在生產上”,吳躍迪說著,“開什么發(fā)布會,做出產能是關鍵,產品過了全生產線,還怕市場不接受嗎”。

他們找到了上海化學工業(yè)區(qū),工業(yè)區(qū)表示支持,并批給企業(yè)100畝土地,而建廠需要1個億左右,“做貿易掙來的錢幾乎燒完,銀行貸款也有限,靠自有資金是不行了。”

吳躍迪決定找錢,開始融資。

融資

“三年里,見了一百多個投資人,每人給二十分鐘,講完了,一個都沒留下”。

吳躍迪說著,攤開了雙手,他的手和臉并不是一個顏色,臉的顏色深,青色的眼窩凹陷下去。

2008年起,吳躍迪嘗試尋找投資,“每天都在寫文件,不停地寫,”他回憶著,“描述技術怎么好,項目怎么好,就是沒人投”。

“挨個發(fā)郵件,有的一聽說是科技型的,就沒回復”,于是,吳躍迪從海投轉向尋找科技投資。

“這種技術中石油、中石化怎么沒做出來,你們怎么就能做出來?”

“什么時候投產,能否一年內見效益?”

他重述著被投資人問過的話,并稱自己都答不上這些問題。

“還參加過一些比較正規(guī)的會議,投資方請專家評判我們的項目”,吳躍迪原本很興奮,散會后幾個月,也沒等來通知,最終不了了之。

劉中文說道,“有幾次,我向他們講解技術,對方似乎聽不懂我在說什么”,他兩眼瞪著,半張著嘴,模仿著投資人的表情。對此,吳躍迪有同感,“他們對技術行業(yè)介入并不深,或許,找投資只能看機緣吧”。

2011年,吳躍迪遇到了陳海昌。

陳海昌是海融天投資公司董事長,曾參與多家企業(yè)股權投資,和吳躍迪談過后,便要求看納克的技術情況。于是,參觀了企業(yè)實驗室,中試生產裝置,以及三十人組成的技術團隊和團隊技術專利。

幾日后,陳海昌表示信任納克,并投了五千萬資金。

同年,納克開始建廠,開始環(huán)評測試、購買和搭建設備等一系列工作,3年后,納克在上海化學工業(yè)區(qū)的完成了工廠建設,此時企業(yè)員工近300人,包括研發(fā)、銷售和廠房工人。

20164月,納克總工程師劉青才,帶領記者來到工廠。一座深灰色的加氫裝置,被五層磚樓包裹著,曾在實驗室看到的罐區(qū)裝置、調和裝置,在這里放大至十幾米高。無數長短不一的灰色管道,交錯盤結著,縫隙間偶爾穿過白色的小球,近看,原來是工人頭上的安全帽,只是工服的顏色融進了管道的深灰色中。“工廠去年正式投產”,劉青才告訴記者,“但投產的過程,并不那么順利。”

原料國產化

“你是不是瘋了!做PAO在中國是找不到原料的。”

2012年一次技術交流會上,吳躍迪一開口,專家們的目光齊聚到他臉上。

PAO合成油的原料名為阿爾法烯烴,國外企業(yè)通常從乙烯中制得,而中國沒有乙烯齊聚裝置。國內企業(yè)一直依賴進口,部分國企曾用石蠟裂解的方式得到原料,但性能存在缺陷。

據吳躍迪說,“其實05年開始,就陸陸續(xù)續(xù)聽到這種說法,我們原本想從各大工廠進口少量材料,也許幾百噸就夠,沒想到,隨著產能一步步放大,問題也出來了”,他告訴記者,“必須開始琢磨,國內哪里有原料”。

2012年,吳躍迪開始四處尋找阿爾法烯烴。當時的潤滑油行業(yè),部分人提議合成油國產化問題,并盛傳從煤制油中可提取出來。

吳躍迪也在一次報告中得到這個消息。“做煤制油的企業(yè)中國就三家,神華、伊泰和潞安,考慮到工廠位置等因素,我決定去找潞安。”山西潞安是省屬七大煤炭企業(yè)之一,2008年,建成國內首套煤制油生產裝置。

20124月的一天,一個電話打到劉俊義辦公室,劉俊義是潞安集團煤基合成油公司總經理,電話里的人想要公司的煤制油樣品,嘗試提取阿爾法烯烴,他告訴劉俊義,自己在上海有一家PAO合成基礎油工廠,需要這種原料,并希望能做潞安的下游商。

“你有原料,我有技術,這對雙方都是個機遇。”

多年來,潞安的煤制油主要做成柴油、汽油等燃料油,受市場價格波動較大,企業(yè)效益并不理想。而作為精細化學品的原料提供商,能讓潞安進入另一個市場。

掛掉電話,劉俊義很快向領導匯報,第二周,他和集團公司的幾位經理飛往上海,去見電話里的人,吳躍迪。

“我們參觀了納克的實驗室、工廠,一起開了座談會”,劉俊義告訴記者,“納克速度很快,之前的幾家企業(yè),本來也與我們談合作,包括國企、民企,但都沒有趕在納克前面”,并稱,“山西國資委對合作很支持,特地開了綠燈,縮短了雙方企業(yè)合資的申請時間”。

6個月后,潞安納克合資子公司正式注冊。

1年后,雙方在納克工廠搭建第一套阿爾法烯烴分離裝置。

2015年,裝置建成投產。納克成為中國第一家引用煤制油得到PAO合成基礎油的企業(yè),實現(xiàn)原材料國產化,同時,也是第一家實現(xiàn)工業(yè)化生產的企業(yè)。

“目前,企業(yè)的技術、生產還在優(yōu)化,但再不會受制于國外了”,吳躍迪坐在桌前,茶杯端在右手,橫面的光照著他凹陷的眼窩,“化工行業(yè)是個系統(tǒng)工程,不僅技術,從研發(fā)到落地要走很長的路,而且產業(yè)供應鏈,少了哪一環(huán)都不行……”

 
 
 
 
中國潤滑油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

1、凡本網注明“來源:XXX(非中國潤滑油網)”的作品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,意在為公眾提供免費服務。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(fā)布,可與本網聯(lián)系,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。
2、如因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(lián)系的,請30日內進行。